□王煦
《浪浪山小妖怪》首映票房冲破7000万元,上映三天票房1.5亿元,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成绩。影片凭借独特的视角、精炼的单元剧结构以及深植于当代生活的共鸣点,悄然完成了国产动画叙事模式一次意义非凡的突围。
《浪浪山小妖怪》最醒目的突破,莫过于对《西游记》这一经典文本的视角重构。传统西游故事聚焦于取经四人组与妖怪的对峙,小妖怪们不过是背景板上的模糊符号。而本片则大胆地将镜头反转,将叙事的重点对准了那些寂寂无名的小妖怪。
电影在风格上选择了一条与一般奇幻动画迥异的路径。它果断摒弃了华丽繁复的视觉奇观,采用了极简化的美术设计:线条洗练,色彩质朴,场景不求恢弘但求准确传神。浪浪山妖怪们的“办公环境”甚至带着某种冷幽默的简陋感——破旧的洞府、潦草的横幅、粗制滥造的武器,无不透出一种荒诞的气息。这种风格上的“降维”处理,并非预算捉襟见肘的无奈妥协,而是一种自觉的美学选择。与之相应的是影片的叙事节奏,它采用精巧的单元剧模式,每个片段都像一则寓言,聚焦一个小妖怪的生存困境与微小挣扎,共同拼贴出一幅妖怪世界的“浮世绘”。
展开剩余41%电影中,小猪妖面对不切实际的造箭指标,偷偷改良工艺反被训斥;群妖被迫通宵赶制陷阱,结果只为应付一场敷衍了事的“汇报”。这些情节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倍感心酸,其荒诞感恰恰源于对职场逻辑的精确捕捉。
《浪浪山小妖怪》的票房成功,更在产业层面提供了宝贵启示。在当下国产动画市场被重IP、大制作、特效轰炸所主导的背景下,它勇敢地走出了一条“小切口、深挖掘、强共鸣”的差异化道路。其成功有力地证明了:真诚的叙事、深刻的共鸣、独特的视角,同样具有强大的市场感召力。它昭示着一种可能——与其在传统赛道上进行资源消耗战,不如另辟蹊径,在题材选择上大胆下沉,在叙事视角上勇于创新,在情感连接上深耕细作。
浪浪山的胜利,是“小人物”叙事的胜利,更是国产动画创作思维的一次突围。当小猪妖在浪浪山崎岖的道路上蹒跚前行,当它眼中闪烁的微光被镜头捕捉并放大,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角色的弧光,更看到了一种叙事可能性的璀璨绽放。
(作者为吉林动画学院副教授)
发布于:北京市九八策略-炒股配资开平台-配资天眼官网-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