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孩子两岁时,我们到天下溪探园。老师对孩子的那种少见的温和、平静吸引了我,但我当时的心思还在让孩子学会外语上,希望能早点、省力一点、不费爸妈地学会外语。权衡下,还是去了一家国际化的双语幼儿园。孩子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时间后又转回天下溪。
这篇记录,我主要想分享一些回顾与思考。为什么原本以为在双语幼儿园,孩子“理应”能自然习得外语,但这个“理应”却没有化为现实?以及,在天下溪,如果家长对外语学习有诉求,家庭教育该如何配合?
是肺腑之言,也是一家之言,和大家讨论一下。
“语言环境”的大难题
老师教的,
不等于孩子们用的
在双语园的两年里,外教老师全天带班,教学管理也十分严格,执行北美课程体系,可以说相当有章法。然而,两年下来,孩子能认识一些零星的单词,但并没有真正学好外语,甚至出现了对外语的排斥情绪。
我逐渐意识到,这可能与我们理解“二语习得”时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偏差有关。二语习得,也就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许多人相信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通常指儿童早期),只要有充分的语言环境,孩子就能像学母语一样自然习得外语。但这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双语幼儿园并不自动构成一个习得外语的充分语言环境。
展开剩余86%(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在幼儿园里,大多数小伙伴都是中文母语者。虽然外教全天用外语教学,但3到5岁的孩子,更渴望与同伴交流。在组织游戏、讨论奥特曼或超级飞侠时,孩子们对顺畅交流有强烈需求。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能逐渐听懂“喝水”“上楼”这样来自教师的指令,能说出“捉迷藏”或“秋千”“苹果”“要/不要”这样的外语单字,但当他们想要主动表达完整的情绪、期待或更复杂的想法时,也就是,动起小脑筋去交流时,会选择更顺畅的中文。当自己有复杂需求,又同时有几位老师在教室内的情况下,孩子往往会转向能说中文的老师。
所以,我们需要区分老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室内/校园内/孩子间的实际语言环境。
老师用外语教学,不代表教室里孩子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就是外语。
孩子的实际语言环境,是孩子与其小伙伴交流的那个语言环境,即孩子的社交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做家长的经常有个印象,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问中午吃了什么,不太记得,问老师教什么了,说不太清。要是问他与某某孩子做了什么游戏,玩了什么,在小树林见到马路虫了吗,今天爬树了吗?这时,孩子就有话说了。
前者,是被动的部分,后者,是孩子投入的部分。
前者,是“教”的部分,后者,是玩和社交的部分。
孩子在前者这些活动中,学得慢,有时不太走心。在后者这些活动中,真正沉浸进去,学得快。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父母带着低龄孩子去外语国家生活一年,孩子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很快实现无障碍交流。但在国内一些昂贵的双语环境下,低龄孩子的外语能力提升却十分有限,尤其难以完成从认识零星词汇到主动、完整表达的过渡(小学后有课业压力和笔头作业,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说,关键在于,身边小伙伴的母语是什么,以及他们日常的交流语言是什么。
现在幼儿园基本分这么几类:
* 公立系统
* 纯国际(限制孩子国籍或孩子+父母国籍)
* 民办双语(不限制国籍,包含自研教学体系、瑞吉欧体系、蒙特梭利体系等等各种)
* 创新教育(内部种类很多,譬如有强调科技的,有不强调语言的蒙氏园,也有强调自然教育的华德福园)
从学外语的角度来看,第二类,纯国际的机构,在十五年、二十年前,教室内的语言环境通常以该国语言为主。但时代变了,尤其疫情之后,在华外国人减少,拥有其他国家国籍的本土孩子大量增加。如今在限制国籍招生的纯国际校,在幼教阶段,孩子也一边倒地是中文母语者。
第三类,民办双语园就更是如此。
更别提在部分双语幼儿园,用外语教学的外教有些并非外语母语者。我听到一些机构的老师教学音频视频,虽流利,但错误百出。学外语,语法其实高度重要(孩子说错不要紧,但老师不应是错的)。
家庭配合
是成功的秘诀,也带来幸存者偏差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身边有很多孩子,确实在双语幼儿园提高了语言能力呢?
答案往往是:家庭的大力配合。如果家里一直很重视孩子的外语学习,甚至家庭本身就有一个语言环境,让孩子在学校习得的外语能够在家庭中得到足够的重复和延展,孩子的进步自然会更快。尤其是,从单词到句子的过渡,往往需要在家庭中完成。
但这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决定送孩子去双语园的家长,往往本身就是那些在家中会大力推进语言学习的家长。反过来说,如果以同等的家庭重视程度,把孩子送到其他类型的幼儿园,也可能达到类似的外语学习效果。双语园有点像个语言健身房,健完身回家躺平、想吃什么就随便吃,效果并不好,还是需要配合家里的日常训练、生活习惯改变才行。而健身房的那部分,也有一些易得、免费、高水平的替代资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穿了,如果想学外语,费爸费妈的部分,减少不了。而在孩子没有充分的家庭准备和语言基础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去双语园,或者从小就通过“磨耳朵”和大量观看、聆听孩子无法完全理解的内容来学习,可能带来两个有时被忽视的后果:
* 孩子对语言学习的内在排斥;
* 长期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
对语言的内在排斥,源于孩子对合理性的疑惑:“我明明可以用中文说清楚,为什么非要用外语?”必须用外语,孩子在自我表达方面,偶感不顺畅,有时会压制需求,往往影响思维的连贯。短期内可能不那么明显,但在孩子自主意识增强,不是完全听从父母的低龄幼儿,且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之后,可能体现为社交、身体等方面的一些小困难。
而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靠“大致蒙对”来跟着走,或者从大量材料中只抓住自己能懂的部分,这就像一个孩子长期拿着个钥匙头在开锁。虽然经常凑合对,能达成实用目标,但不确定性会削弱求知欲。不恰当地说,和成人刷短视频一样,时间投入不少,但只是多少获得点信息,也不那么专注。
国际向 vs 自然向
知识教育vs 性格培养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现象。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成熟的双语幼儿园,通常都以学习主题单元来开展教学,更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这和过去的公立教育系统其实有相似之处,即都偏重“教学”。很多幼儿园有作业,教孩子很早就开始写字(无论中文外语)。一些媒体往往把非公立体系全部认知为更偏“快乐教育”,那是一种迷思。
如果家长更看重性格培养、看重求知欲胜于具体知识、重视培养生活能力,或者对传统的“教学”诉求有所保留,那么重在知识教学的国际或双语幼儿园,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你的需求。
在天下溪学外语
家庭如何配合?
总之,双语园并不能“自然”提供二语习得的环境。既然家长左右都需要几乎同等的付出,为什么不让孩子白天在一个更有爱、更温暖、拥有更多户外时间、更靠近自然的环境里成长?我还能省下自己带孩子去户外的时间呢(此前孩子户外不够,每天晚上需要带孩子出去,这其实给我相当大的压力)。这也是后面来到天下溪的原因。
如果选择了一家有其他好处的自然教育幼儿园,同时还很注重提升孩子的外语能力,那么家庭教育就需要配合起来。其实如果你选择了双语园,也需要几乎同等程度的家庭教育投入。
有关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市面上的材料和大量专家的著作已经非常丰富,就不赘述了。我只想小小提醒下,给孩子选择听力或阅读材料时,要注重区分三类难度范畴:
•Grade level(年级程度):基本对应于孩子的年龄。对非母语者来说,选择的难度通常要比母语国家同龄孩子的读物简单。
•Lexile level(词汇量难度):一边循序渐进,一边爬楼梯。要给孩子一定的挑战,但又不能太难,以至于无法理解。这也需要考虑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更需要挑战,有的则需要通过轻松理解来获得成就感。
•Interest level(兴趣程度):这倒往往是家长容易忽视的一点。要考虑孩子的性格和喜好。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英雄故事,有的喜欢童话,有的喜欢非虚构读物;看似同样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故事,有的以21世纪的现实核心家庭生活的物质性为基础(比如佩奇),有的更符号化(比如格林童话),其实相当不同。是男性或女性角色为主角,也会影响孩子的兴趣。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对哈利波特、指环王都看不太下去,无论小说还是影像,对童话也兴趣缺缺,这是我性格和兴趣的局限;而非魔幻设定的,无论非虚构的解释性说明性文本,还是偏日常、家庭生活的,我都较感兴趣。因此,《小猪佩奇》适合我,而迪士尼的分级读物就不那么适合。选择材料的过程,也是家长观察和理解孩子兴趣的过程。
希望我的这些废话能派上点用场。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经验或想法,也期待交流。
报名通道
(导航搜索:天下溪青蓝森林幼儿园 即可到达)
天下溪青蓝森林园一所城市里的森林幼儿园守护算法时代最后的自然童年 发布于:北京市
九八策略-炒股配资开平台-配资天眼官网-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