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日报由R·base创作生成,人工审核校对。
Nature子刊:含糖饮料如何成为肠癌转移帮凶?Nature Metabolism——[20.8]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以结直肠癌(CRC)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为对象,通过模拟含糖饮料(SSB)中的葡萄糖与果糖组合,探究其对CRC转移的影响。② 核心发现:葡萄糖与果糖的协同作用通过激活山梨醇脱氢酶(SORD)的逆向反应,显著增强了CR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体内肝转移能力。③ 关键代谢机制:SORD逆向反应提升了细胞质的NAD⁺/NADH比值,解除了糖酵解速率的限制,从而加速糖酵解通量并为下游生物合成提供更多原料。④ 下游通路激活:增强的糖酵解活动最终驱动了甲羟戊酸通路的活化,该通路是介导SORD促进细胞迁移和转移的关键下游效应途径。⑤ SORD临床相关性:临床数据显示SORD在人类CRC肿瘤中表达显著上调,且其高表达与肿瘤的高级别和转移状态正相关,提示其潜在的预后价值。⑥ 关键验证与启示:敲除SORD可阻断糖诱导的促转移效应,而使用他汀类药物抑制甲羟戊酸通路也能有效抑制转移,为CRC患者的饮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剩余89%原文信息 ▼
Fructose and glucose from sugary drinks enhance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 via SORD
2025-09-19 , doi: 10.1038/s42255-025-01368-w
Nature Reviews:胃肠癌治疗中的"以食为药"(观点)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51]
① 核心观点:饮食影响消化道癌症风险与生存。饮食通过调节癌症风险和生存质量,为改善患者治疗结局和生活质量提供机会,尤其针对结直肠癌(CRC)和肝癌等近年发病率上升的早期发病型癌症。② 风险因素与机制:红肉、酒精增加CRC风险,而全谷物、植物性饮食可降低风险;红肉摄入引发烷基化突变,可诱导KRAS等致癌基因突变,加剧肿瘤进展。③ 生存期关联研究:高植物性饮食指数与转移性CRC患者总生存率提高相关(HR 0.76),而高胰岛素饮食使CRC特异性死亡风险升高66%(HR 1.66),咖啡和全谷物摄入与全因死亡率降低相关。④ 微生物群作用:富含纤维的饮食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如α-多样性)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提升CRC患者无病生存率,尤其在直肠癌患者中效果显著(HR 0.40)。⑤ 干预试验结果:个性化营养干预改善CRC幸存者生活质量,如全球健康状态提升30%,疲劳评分降低80%,6.5年随访显示生存期延长至7.3年。⑥ 未来研究方向:需开展更多随机对照试验,整合饮食、微生物组和基因组数据,探索精准营养策略,解决干预试验中肿瘤异质性、治疗副作用等挑战。
原文信息 ▼
Food as medicine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therapy
2025-09-18 , doi: 10.1038/s41575-025-01117-0
傅婷等:肠菌胆汁酸代谢物3-oxo-LCA,双重作用抑制大肠癌Cancer Research——[16.6]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体外细胞系、类器官及多种小鼠肿瘤模型,系统探究了微生物胆汁酸代谢物3-oxo-LCA对结直肠癌(CRC)的抑制作用。② 核心研究结论:作为一种法尼醇X受体(FXR)的有效激动剂,3-oxo-LCA能够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的起始和进展。③ 关键作用机制:该代谢物通过激活FXR信号通路,一方面有效抑制肠道干细胞和癌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则强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④ 体内预防效果:在APCMin/+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3-oxo-LCA显著减少了肿瘤负荷,并有效抑制了肿瘤的起始过程。⑤ 广泛治疗潜力:在多种细胞系及患者来源的移植瘤模型中,3-oxo-LCA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抑癌效果,且其作用不依赖于T细胞免疫。⑥ 研究综合证实:3-oxo-LCA主要通过FXR-凋亡轴发挥其核心抗癌功能,揭示了其作为CRC潜在治疗分子的重要价值。
原文信息 ▼
The Microbial Bile Acid Metabolite 3-oxo-LCA Inhibits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2025-09-16 , doi: 10.1158/0008-5472.CAN-24-3898
袁俊亮/郑乐民等:肠菌产生的脱氧胆酸可破坏血脑屏障,驱动帕金森病iMeta——[33.2]
① 研究设计:通过向无菌小鼠移植帕金森病(PD)患者与健康对照(HC)的粪便菌群,结合单核RNA测序、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探究肠道菌群对PD血脑屏障(BBB)损伤的调控机制。② 核心发现:移植PD患者肠道菌群可诱导小鼠出现PD样病理表型,菌群衍生的脱氧胆酸(DCA)是破坏BBB完整性、驱动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键致病介质。③ 菌群移植实验:PD菌群移植组小鼠表现出运动功能障碍、胃肠功能异常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约为对照组的1/3),伴随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④ 单细胞转录组变化:PD菌群移植重塑了小鼠中脑细胞转录组,中脑内皮细胞和周细胞(BBB关键成分)显著减少,且内皮细胞中干扰素α反应和TGF-β信号通路异常激活。⑤ 菌群与代谢物关联:PD菌群移植组小鼠肠道菌群中脆弱拟杆菌和普通拟杆菌丰度升高,血清DCA、异脱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等次级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且其含量与上述富集肠菌及BBB损伤呈正相关。⑥ 关键机制验证:外源性DCA处理加速罗滕酮诱导的PD小鼠模型运动功能恶化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并加剧BBB损伤,证实DCA通过破坏BBB完整性驱动PD病理进程。
原文信息 ▼
Multi-omics identifies microbiota-derived deoxycholic acid as a key mediator of blood-brain barrier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25-09-17 , doi: 10.1002/imt2.70076
倪艳/傅君芬等:一种胆汁酸如何掌控青春期启动的开关?PNAS——[9.1]
① 研究方法与对象:该研究采用靶向代谢组学等方法,分析了中枢性性早熟(CPP)女孩的血清样本,并结合小鼠模型进行机制探索。② 核心科学发现:鼠胆酸(MCA)是调控青春期启动的关键信号分子,它通过激活下丘脑的TGR5-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表达,从而触发性成熟。③ 临床关联证据:无论是否肥胖,CPP女孩血清中的MCA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活指标呈强正相关;健康女孩的MCA水平也在青春期达到峰值。④ 动物实验验证:在小鼠模型中,升高MCA水平会诱导性早熟,而使用药物降低MCA则能有效延迟由高脂饮食引发的性早熟表型。⑤ 关键通路作用:实验证实激活TGR5受体可促进性早熟,而敲除TGR5基因则能抵抗性早熟的发生,明确了MCA-TGR5信号轴的核心调控地位。
原文信息 ▼
Muricholic acid mediates puberty initiation via the hypothalamic TGR5 signaling pathway
2025-09-08 , doi: 10.1073/pnas.2511404122
JAMA子刊:口腔菌群可预测胰腺癌风险JAMA Oncology——[20.1]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项前瞻性研究纳入美国两个大型队列的12.2万名参与者,通过分析其口腔样本,探究口腔微生物组与未来胰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② 核心发现:口腔细菌和真菌是胰腺癌的独立风险因素,一个包含27种微生物的微生物风险评分(MRS)能显著预测胰腺癌风险,该评分每增加1个标准差,胰腺癌的风险比值比为3.44。③ 关键致病菌:三种牙周病原体,特别是牙龈卟啉单胞菌、Eubacterium nodatum和微小微单胞菌,与胰腺癌风险升高显著相关。④ 菌群全景扫描:宏基因组分析新发现8种细菌与风险降低相关,13种细菌与风险升高相关,且高风险细菌群落与特定的代谢功能有关。⑤ 真菌影响:口腔中念珠菌属整体丰度升高会增加胰腺癌风险,但具体到种,热带念珠菌增加风险,而白念珠菌则降低风险。⑥ 临床应用价值:口腔微生物组成有望作为一种便捷、无创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早期识别胰腺癌高危人群,为精准预防提供新思路。
原文信息 ▼
Oral Bacterial and Fungal Microbiome and Subsequent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2025-09-18 , doi: 10.1001/jamaoncol.2025.3377
张嘉盛/司徒伟基等:超45万糖尿病患者随访10年,良好血糖控制是预防胰腺癌的关键Gut——[25.8]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大规模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香港地区458,331例2型糖尿病(T2D)患者,在中位随访9.9年期间,追踪其从确诊至胰腺癌、死亡或研究终点的健康数据。② 核心发现与结论:良好的血糖控制,即时间加权平均糖化血红蛋白(A1c)<7%或空腹血糖(FG)≤7mmol/L,能显著降低胰腺癌风险,其中A1c达标可使风险降低57%,而同时控制A1c和FG的风险最低。③ 风险剂量关联:胰腺癌风险随血糖水平升高而逐步增加,当A1c≥9%时,风险为血糖控制良好者的4.61倍;A1c每升高1%或FG每升高1mmol/L,风险则分别增加46%和14%。④ 死亡率关联分析:优化血糖控制不仅能使胰腺癌相关死亡风险降低65%,也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7%显著相关,体现了其多重保护效益。⑤ 研究意义与建议:此项研究证实,持续的血糖控制是T2D患者预防胰腺癌的关键可干预策略,未来需通过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作为肿瘤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原文信息 ▼
Glycaemic control i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for pancreatic cancer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2025-09-19 , doi: 10.1136/gutjnl-2025-335837
肠道菌群——调控血糖稳态的"隐形器官"与治疗靶点(综述)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19.1]
① 核心观点概述:肠道微生物组通过复杂的代谢互作深刻影响2型糖尿病(T2D)的发生发展,靶向调控其组成与功能可有效改善血糖稳态,为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② 菌群失调致病机制:T2D患者肠道菌群呈现功能性失调,如产丁酸菌减少而机会病原体增多,并通过短链脂肪酸(SCFA)信号异常、肠道屏障受损引发的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以及胆汁酸代谢紊乱等途径干扰宿主糖代谢。③ 肠漏与免疫失衡:高脂饮食等因素可诱发“肠漏综合征”,导致脂多糖(LPS)等细菌成分易位入血,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慢性炎症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特定益生菌则有助于修复肠道屏障。④ SCFA与肠肽信号:菌群产生的SCFA可刺激肠内分泌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等肠道激素来调节血糖,但其口服补充剂效果不佳,需通过靶向递送技术才能有效发挥作用。⑤ 现有疗法菌群依赖:主流T2D疗法部分依赖于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例如二甲双胍可增加有益菌丰度,减肥手术通过重塑菌群影响胆汁酸信号,而GLP-1受体激动剂也能引起菌群变化,但其与药效的直接关联尚待阐明。⑥ 新兴菌群干预策略:粪菌移植(FMT)、益生菌、益生元(如菊粉型果聚糖)以及外源物(如白藜芦醇和小檗碱)等新兴干预手段展现了改善代谢的潜力,但其效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⑦ 个体化治疗:鉴于人类肠道菌群的高度个性化,未来的治疗策略需整合个体的基线菌群、饮食等数据进行精准干预,利用机器学习等算法预测治疗反应,从而实现高效的个性化糖尿病管理。
原文信息 ▼
Managing Glucose Homeostasis Through the Gut Microbiome
2025-09-17 , doi: 10.1146/annurev-physiol-051524-094728
两种主流DNA提取试剂盒,菌群分析结果是否一致?Gut——[25.8]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比较了Qiagen和FastPrep两种DNA提取试剂盒,对12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粪便样本及ZymoBIOMICS标准微生物群的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影响,所有样本均使用OMNIgene•GUT保存剂。② 核心结果:两种试剂盒在微生物读取数、人类DNA污染量、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等关键α多样性指标上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③ 个体特征高度稳定:尽管试剂盒选择对整体微生物组结构有统计学影响,但其解释的变异量极小(R²=0.01),而个体差异是微生物组成差异的最主要来源,配对样本间的特征高度保守(R²=0.97)。④ 唯一物种丰度差异:所有物种中,仅有Fusicatenibacter saccharivorans的丰度在两种试剂盒处理的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在Qiagen试剂盒样本中丰度更高,但后续分析排除了其作为试剂盒污染物的可能。⑤ 标准品验证结果一致:在对已知组成的ZymoBIOMICS标准微生物群进行检测时,两种试剂盒均成功鉴定出所有预期物种,且在群落组成和组内离散度上未观察到显著差异。⑥ 结论与启示:由于两种试剂盒均包含机械裂解步骤,它们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分析结果差异极小,表明整合采用这两种不同试剂盒的研究数据是可行的,有助于提升大规模队列研究结论的交叉验证能力和普适性。
原文信息 ▼
Gut microbiome comparability between DNA extraction kits
2025-09-16 , doi: 10.1136/gutjnl-2025-336648
JAMA子刊:口服烟酰胺或可预防皮肤癌,时机是关键JAMA Dermatology——[11]
① 研究设计与对象:本研究为一项大规模回顾性队列研究,基于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A)的电子健康记录,分析了33,822名患者,旨在评估烟酰胺补充剂(每日两次,每次500mg)预防皮肤癌的真实世界效果。② 核心发现:研究发现烟酰胺可使皮肤癌总体风险降低14%,在首次皮肤癌后使用时效果最佳,风险降幅达56%;该效果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尤为显著,但对基底细胞癌(BCC)的总体风险无显著影响,仅在早期干预时显示出保护作用。③ 治疗时机至关重要:烟酰胺的保护效果随患者先前患癌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在第七次皮肤癌后启动治疗则无显著统计学获益,这凸显了早期进行化学预防的必要性。④ 特殊人群结果分化:在实体器官移植受者(SOTR)这一高危群体中,烟酰胺未能降低皮肤癌的总体风险,但若在患癌早期(如前两次癌症后)使用,则能显著降低cSCC的发生风险。⑤ 暴露时长影响独特:研究观察到,烟酰胺在开始使用30天后即可见到显著的风险降低效应,且短期(30-364天)使用的风险降低效果不劣于长期(≥365天)使用者。⑥ 研究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证实了烟酰胺在临床真实世界中的皮肤癌化学预防价值,并强调尽早(尤其是在首次皮肤癌发生后)启动治疗是最大化其预防效益的关键策略。
原文信息 ▼
Nicotinamide for Skin Cancer Chemoprevention
2025-09-17 , doi: 10.1001/jamadermatol.2025.3238
发布于:辽宁省九八策略-炒股配资开平台-配资天眼官网-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