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的土地,一边是蓬勃的绿意,一边是金黄的流沙。对于“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的成员们来说,这道在新疆麦盖提县清晰可见的黄绿分界线,是此行最震撼的风景之一。而当他们亲手为一株属于自己的新疆杨挂上名牌,这份震撼便化作了心中的一份牵挂。“我会一直关注它,就像关注一个远方的朋友。”这个萌生于中国最大沙漠边缘的青春约定,让一次跨越万里的参访,从一堂生动的“生态课”,变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绿色接力。
“你们脚下这片绿洲,十多年前还和那边一样是流动的沙丘。”顺着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负责人殷红海手指之处,正是“爆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背靠叶尔羌河的新疆麦盖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的西南边缘,这里是中外探险科考队进入“死亡之海”的西南口。从2012年至今,这里的人、树、沙演绎了一段防风固沙的生态奇迹。
展开剩余79%“冬天的雪”“林场的兔”成了常客
麦盖提县,三面环沙,县域总面积90%为沙漠,以前每到季风时节,风起沙扬,曾是当地人抹不去的记忆。从2012年起,一场人与沙的“拔河比赛”在这里展开。“是什么力量让沙漠变成了绿洲?”面对一位香港青少年团组同学的疑惑,殷红海的回答是:“人。”他口中的“人”,是每年春秋两季,卷起行囊、扛起坎土曼(一种农具),从四面八方奔赴沙漠的各族干部群众。寂静的沙海一度被成百上千台工程机械的轰鸣声打破,人们在沙窝子里同吃同劳动,与机器合力将连绵的沙丘推平成植树方田。
这并非仅凭一腔热血的孤勇。奇迹的背后,是科学与坚持的交织。“第一年,因为沙土贫瘠、地下水矿化度高,种下的树苗‘不死不活’,成了‘僵尸树’。”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工作人员回忆。第二年,技术人员通过调配基质土、在滴灌用水中加入改良剂等方法,为树苗营造适宜的微环境,成活率才大幅提升。几年后,林带渐密,黄羊等野生动物被吸引而来,啃食树苗又成了新问题。治沙人便为每一株新苗都穿上铁丝网“铠甲”。
“沙漠里种树,‘水’是第一关。”殷红海指着地面上遍布的黑色管道解释,“我们打了深井,通过这套滴灌系统,像‘打点滴’一样,精准地把水和养分送到每一棵树的根部。”同学们蹲下身,好奇地触摸着管道。他们了解到,每一棵树苗的“新家”,都是一个精心调配的营养坑。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细节,让绿色在“死亡之海”边缘扎下了根。
十三年间,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4%。一道南北宽约20公里、东西长约50公里的绿色屏障,护卫着家园,这片倾注了心血的绿色,也在慷慨地回馈着这里的人民。降雨一度从50毫米突破到110毫米,年均沙尘天气从原来的150多天减少到50天左右。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工作人员记忆犹新,“以前的麦盖提冬天很少下雪,但是2020年的时候,麦盖提下了好多场雪,随着生态的改变,冬天的雪,也成了这里的常客”。来自香港青少年团组的陆祖荣因为从小生活在南方,对雪也充满了期待,他望向远方连绵的沙丘:“下次下雪的时候再来,感受这份由绿色创造出的白色浪漫。”
“爆改”大沙漠里的广东力量
一株比周围树木更显茂盛的文冠果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片林区的绿色奇迹是由一家来自深圳的企业——中环油,和我们一起创造的。”殷红海说,“2012年他们刚来时,面对地表60℃的高温,当地的农户都不相信这帮从深圳过来的投资者真能在沙漠种出片树林出来”。
面对质疑,这家深圳企业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首先解决的,就是沙漠造林最核心的水、电、路问题。为了不与绿洲争夺浅层水,企业投入2亿元,在沙漠深处打井架电修路;为了铺设滴灌系统和方便机械化作业,他们调集重型机械,硬是把起伏的沙丘推平;数百公里的道路和电网延伸进不毛之地。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科学的理念。”殷红海指着文冠果树介绍,这是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经过反复论证后选定的树种,通过水肥一体化、乔灌草套种等技术,树苗成活率稳定在了95%以上。这个来自深圳的“金点子”,如今正在南疆的沙海边缘开花结果。文冠果种子含油量高,是高端食用油的原料,市场前景广阔。
“我曾在新闻里看到沙漠里养海鲜,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今天亲眼看到沙漠变绿洲,才相信只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坚持,没有什么不可能。”来自香港的李子淦有感而发。如今,一条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的沙产业之路正在徐徐延伸。
香港学生:明年带爸爸妈妈来看这棵树
从防护林踏入沙漠的瞬间,来自澳门的傅浩贤发出一声惊叹。他脱掉鞋子,赤脚冲上柔软的沙丘,感受着脚底传来的灼热与细腻。但当他回头望向那片来之不易的绿洲时,眼神变得认真:“沙漠很好玩,现在我更喜欢绿色。知道了种活一棵树很难,才懂得这片绿洲有多珍贵。”
“我原以为治沙就是不停地种树。”广东青少年团组的杨赫威抚摸着胡杨树粗糙的树干感慨,“今天才明白,这背后是巨大的智慧和系统性的工程。正如工作人员所言,治沙‘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他相信,这片倾注了无数人坚持的绿色,一定会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30年后,脚下的沙漠都会变成绿洲”,殷红海笃定地给出了回应。
理论课化为实践课。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粤港澳青少年们认养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纪念树”——新疆杨。他们亲手将写有自己名字的认养牌挂在树干上。“这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约定。”香港青少年团组的同学认真地说,“我会一直关注它,就像关注一个远方的朋友。”“明年我要带着爸爸妈妈一起来这里,看看这棵树的变化”,香港青少年团组的另外一个同学憧憬道。
阳光下,这片绿色屏障在少年们心中投下长长的影子。这堂生动的“沙漠思政课”,将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希望绿洲。
采写/摄影:南都“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报道组
发布于:广东省九八策略-炒股配资开平台-配资天眼官网-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